把握宏观趋势是理解资产波动和配置机会的关键,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局势下,识别政策确定性、产业成长性与市场结构性机会,成为当下投资布局的重要出发点。
在雪球出品的投资类专业对话栏目《方略》第十一期中,雪球创始人、董事长方三文对话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,围绕中国资产重估逻辑、房地产市场拐点、制造业全球竞争力,以及内需刺激与社保改革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交流,系统剖析中美政策分化对全球经济的深远影响。本期节目将于4月11日全网上线。
自2022年7月第一期上线以来,《方略》过往的访谈嘉宾包含王国斌、王鹏辉、李蓓、廖茂林、郭学文、徐志敏、郑任远等知名投资人,也包括知名经济学家,如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,已在业内形成广泛的影响力。
摩根士丹利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投资银行之一。邢自强现任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,主管公司在中国的宏观和外汇研究。邢自强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长期经济前景的研究内容,对中国资产配置机会与全球经济格局变迁有着系统而深入的理解。
特朗普2.0时代的政策对中国的影响
中美贸易关系是近期全球经济的重要关切点。
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……但相比2018年当时的被动应对,中国如今从政策到企业层面,都更加成熟和从容。”邢自强表示。无论是出口体系、产业链韧性,还是企业家心态,都在经历磨砺后迎来一轮迭代。
在邢自强看来,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反而凸显出中国经济与政策环境的稳定性。这种“东稳西荡”的格局,为全球投资者重新审视中国资产创造了窗口期。
邢自强认为,中国可以在除了美国市场以外很多的市场扮演起重要的作用。
中国产业链整合能力无可替代
面对地缘政治博弈与关税压力加剧,中国制造还能稳住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吗?在此次对话中,邢自强坚定地认为中国制造不仅没有失去全球掌控力,反而正在经历“穿透噪音后的再确认”。
回顾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的变化,邢自强指出,真正具备技术密度和附加值的环节依旧牢牢扎根在中国。无论是从工程师供给、产业配套能力,还是规模优势来看,中国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没有可比替代。
中国资产缘何“逆风翻盘“?
过去三年,中国资产似乎一直在被低估;而当外部市场回调时,中国资产开始了“价值重估”。
在本期《方略》的对谈中,邢自强深度剖析了中国资产过往承压的原因: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、科创能力被低估,以及市场对“低物价循环风险”的担忧。
但风向正在改变,邢自强强调,中国正逐步摆脱“思维定势”的束缚,不再仅依靠产能和投资,而是开始发力财政政策,逐步转向刺激消费和稳定内需。与此同时,以AI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也正在重新唤起市场对中国“从1到100”的后发优势能力的认识。
邢自强用“东稳西荡”—词总结中美在当前全球格局中的相对变化。他认为如果回到一个比较理性的认知框架中,在一个不确定性加剧的世界里,中国的相对稳定会成为优势。
中国楼市重估时刻来了?
房地产在过去是牵动中国经济与家庭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变量,经历四到五年调整之后,市场是否正在走向企稳?邢自强指出:“明年可能距离房地产市场真正的企稳就不远了”。
在此次对谈中,邢自强结合历史周期与国际经验,分析认为中国楼市正在沿着类似欧美国家“筑底—稳定”的路径演进。但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不同,中国具备更强的政策响应能力、财政空间,以及持续的人口流入型城市化动能,为市场企稳提供了现实基础。
邢自强强调政府已经开始通过专项债购入库存和重组债务,释放出政策层“打破思维定势”的信号。
“三部曲”进度明显加快
邢自强此前提出了打破低物价循环风险的“三部曲”——重组债务、刺激消费、改革恢复信心。
他谈到,当前政策思路正逐步形成清晰逻辑:债务重组守住系统性底线,以消费刺激带动内需,以社保改革修复居民预期。这“三部曲”开始从政策端加速落地,尽管节奏仍需加快,但结构性转向的方向已愈发明确。
中国高储蓄率背后隐藏的,是对养老、教育、医疗等方面的深层焦虑,尤其在农民工和灵活就业群体中尤为突出。邢自强认为,释放中国真实消费潜力的关键,并不在“鼓励大家多花钱”,而在于“消除对未来的不确定感”。
在财政支出层面,邢自强提出应尽快推动结构转型——从传统基建导向,向覆盖社保、教育、文化娱乐等领域的“生活型支出”倾斜。这不仅有助于稳定消费,也可能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之间形成正向反馈。
“从去年 9 月份到现在,我们的‘三部曲’的进度显著加快了。”邢自强认为。
此外,在本次对谈中,他还从宏观视角谈到了对于不同类别资产的前景判断。
非特殊说明,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mvteam.cn/13509/
共有 0 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