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首次!一年净赚6亿,海正药业到了重估时刻

配资导航 2025-2-10 2 2/10

海正人始终希望重回巅峰。

2023年10月,海正药业迎来新总裁肖卫红,他也曾算海正的一份子。希望在海正人心中慢慢积累。第二年,肖卫红继续履新海正药业董事长,他喊出,“让海正再次伟大”!

数年的变革和刷新,海正药业终于迎来好消息。

2024年业绩预喜:预计这一年将实现净利润5.7亿-6.3亿元,与上年比实现扭亏。并且,净利润超过了过去十年的任何一年。

在外界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,这一表现特别可圈可点,海正值得一次重估

一方面,这家老牌药企有着中国医药崛起的历史,曾经比恒瑞还风光,第一个把中国原料药卖到海外并且独创一种模式;另一方面,从“大象”起舞到式微时刻,海正从沉重的教训中惊醒,自救-失败-自救,这种经历在中国也是稀缺的。

可海正真的翻身了吗?该怎么重估海正?CM10医药研究中心将从行业稀缺值、财务健康度、业务健康度以及综合建议等多个方面,来一一回答。

从辉煌到低谷

产业里的医药老炮们对海正药业都不陌生,这家藏于台州的老牌药企,有着近70年历史。前身为海门制药厂,于2000年在上交所成功上市,曾一度引领时代。

即便现在,人们回顾海正的成败论时,也总会拿他和制药一哥恒瑞医药比较。

恒瑞的前身是1970年成立的连云港制药厂,两者均起家于中国医药产业崛起的关键城市,不仅是业务和起点相似,更是同年登陆资本市场。不过,后来的走向云泥之别。

早年前的海正,可以说是风光无两,比起恒瑞有过之而无不及。这一辉煌离不开一位关键先生——白骅。一个伟大的企业必然有一个伟大的企业家,就像华为有任正非,恒瑞有孙飘扬。

在他的执掌下,海正药业先后购入克念菌素、阿霉素、阿佛菌素等技术,推进抗生素产业化。尤其是阿佛菌素,成为海正药业史上首个利润过亿的单品种。凭借该款药物发力,甚至在国际兽药市场的市占率一度达到40%以上。 

更重要的是,一系列深远的改革和市场拓展策略,使得“海正模式”名声大噪

回过头再看,其中最正确的决策之一,是历经数年、坚定推进当时看似吃力不讨好但具有前瞻性的FDA认证。据公开资料显示,海正药业的妥布霉素和阿霉素分别在1992年和1995年获得了美国FDA的认证,成为国内最早通过该认证、成功打入欧美高端市场的企业之一。到了1998年,海正药业投产的阿奇霉素更是通过合作模式,成为了首个进入欧洲市场的自主品牌。

自2000年上市后,海正的营收规模一路攀升,到2014年突破了百亿元大关,而同期的恒瑞还只有70多亿元。有人曾赞誉说,十年前的海正药业是国内医药行业的“黄埔军校”。

然而,“大象”式微难以察觉,到问题出现时已经晚了。自2012年起,海正的增速已有所放缓。

变化背后,既有外部的催化,也有内部的积弊。

从重创抗生素市场的最严“限抗令”实施,到FDA、欧盟对海正原料药的禁入,再加上合资公司海正辉瑞后期合作的不利,一系列事件,都对海正药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。

一时间海正急转直下。2015年,收入利润大幅下滑;第二年利润端更是首次陷入亏损;到2018年,海正的负债总额达到145亿元,负债率达66.24%,持续走高。

彼时正是中国创新药的激荡之年,可曾经的先锋海正却深陷水深火热。就在这年,海正又面临着灵魂人物白骅的退休,一时间信心跌至谷底。

与之相反,恒瑞却在此期间扶摇直上,2019年突破200亿元,纵使近些年转型承压,但制药一哥地位却近乎无人撼动。

如今如果从市值看,海正105亿,恒瑞2800亿,满是唏嘘和沉默。

自救:昙花一现

曾经辉煌过的,怎会甘心一直处于低谷。如何重回巅峰,这几乎成为了海正药业近年来的核心命题与挑战。

面临此前数年积弊,海正药业更需直面改革。自2018年起,这家老牌药企终于明确了改革方向,在新的掌舵人蒋国平上任后,提出了“聚焦、瘦身、优化”的战略,开始大量处置闲置资产,剥离非核心业务,也开启了诸多资本动作。

海正药业主要干了几件事。一是厘清资产,梳理管线和产能,优化布局;二是明确战略并优化内控管理;三是降本增效,对工艺进行优化,欧盟整改。

•2019年,海正药业秉持瘦身举措:先后转让导明医药、海正博锐的股权;同时将上海、北京、台州等地的多处房产或厂房挂牌转让。同年引进战投,改革完善用人机制,梳理管线,积极拓展对外业务。

•2020年,海正药业重点推进瀚晖制药的资产重组业务,同时积极推进欧盟整改。

•2022年,海正药业控股子公司海正动保、甦力康完成内部重组,瀚晖制药与海晟药业内部重组,原料药生产欧盟整改取得实质性进展,一期工程验收合格。

与此同时,海正加速了从原料药向制剂业务的转型升级,旗下瀚晖制药的销售规模已经超过了同类的CSO平台;另外,海正药业也开始布局了海正动保等新业务。

……

经过几年阵痛期,随着业务结构逐渐清晰,一切有了初步成效。

而今,其核心聚焦原料药、制剂、动保等业务。其中瀚晖制药通过整合海晟药业,慢病治疗管线补强,瀚晖制药核心业务包含抗感染、呼吸、肿瘤、慢病等领域;浙江省医药海正药业负责药品批发、兽药经营的经销工作,在售产品3000个,纯销业务覆盖浙江全省;海正杭州和海正南通是海正药业原料药业务的核心;海正动保是海正药业动保业务的核心主体。

业绩有了短暂的好转。2019年,海正药业扭亏为盈,2020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348.25%。

然而复苏昙花一现。到2022年,海正已经不增长了,甚至营收开始下滑,2023年更是掩不住地同比下降13.82%,至103.73亿元。回到十年前水平。

当巨轮沉没时,如果不是创客,没人会愿意留在船上。2023年,海正药业董事长蒋国平、副董事长兼高级副总裁陈晓华双双辞职,期间还有财务总监等高管也都离开。

海正药业还能救得了吗?

再打翻身仗

海正人,真的希望能打起一场漂亮的翻身仗。

这时,又迎来了一位关键先生:2023年,曾任职海正辉瑞CEO的肖卫红获聘成为海正总裁,后在2024年10月履新董事长。

老将回归,再次拉开深化改革的序幕,但海正能否打赢这场翻身仗?这备受外界关注。

当前,肖卫红带领的海正药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押注未来。然而,仅仅喊口号是远远不够的,更需要付诸实际行动。在过去的一年里,海正药业大刀阔斧的内部改革,解决了许多遗留问题,还成功出清了低效部分,调整了销售架构、营销模式、渠道布局,并进行了库存优化与提速降本工作。

无论干什么,都得把自身优势想明白。这家成立近70年的国企,正往多元化战略方向发展。海正药业确定以人用药为核心,医美大健康和动保为两翼的研发战略,打造“大海正”的集团品牌。具体来说分五步走:

一、巩固既有优势。

原料药——海正药业的看家之宝,中国原料药出海最早吃螃蟹的企业之一。自1992年首次通过美国FDA审计起,海正药业积累了30多年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高端原料药市场的资源网络。 

尽管现在原料药业务很卷,利润也越来越薄,但海正药业凭借国内外已积累的口碑和工业基础支撑,在这一基础上,正在做优化,恢复老客户,开发新客户,规划未来原料药市场,提前做研发注册布局,让原料药重新成为海正的一条腿。

二、子公司分工明确,发挥各自最大的优势。

瀚晖制药前身即“海正辉瑞”,是国内唯一成功的原研药地产化案例,凭借其丰富的产品线、卓越的销售能力(尤其在抗感染和心血管领域表现突出)以及强大的产品力,瀚晖制药归母净利润连续多年高增长,从 2016 年的 3.5 亿元增长到 2022 年的8.4亿元。

其中辉瑞原研药产品力强市占率稳定,目前多达一、玫满、甲强龙等产品批次性地产化,未来有望贡献稳定现金流。新品方面,自研降脂产品海博麦布市场空间和格局良好,且进入医保目录未来放量可期,引进产品奥马环素、西格列他钠、“三润”系列等产品,由此被视为依托海正药业原有CSO业务优势有望实现快速增长。

创新药研发现阶段将资源聚焦在心血管、代谢等领域,欲踏踏实实做好创新药精准布局。

早在2021年6月,海正药业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海博麦布片获批上市,是国内心血管领域近年唯一获批的1类新药,目前国内获批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除依折麦布及其复方制剂外,仅有海正药业的海博麦布片。海博麦布因安全性更高、更适合中国人群,上市后销售额迅速增长,2022年院内销售额突破2亿元。据西部证券预测,随着治疗渗透率的提升,海博麦布峰值销售或近20亿元。考虑到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而治疗率低,若8%的患者使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,海博麦布在市场的35%份额下,预计峰值销售可达19.54亿元。

三是,以新姿态去做动保业务。

海正动保主要从事动保业务,从事兽药研发、生产及销售,海正药业持股66.34%。

这是另一大关键路径。海正药业专注动保其实已有20多年,成为国内宠物药第一品牌,其业务布局猪、反刍、宠物、疫苗四大领域,依托行业高景气度,海乐妙成为首个销售额突破1亿元的国产驱虫药,莫爱佳成为海正药业历史上销售最快破千万的单品(猫用体内外驱虫药以外资品牌为主,前五名中仅海正动保的莫爱佳为国产驱虫药)。自2019年以来,海正动保营业收入保持高速增长,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4.53亿元,同比增长28.8%,三年收入复合增速为52.66%。

四是开拓新兴业务,如依托现有工业基础以及合成生物学,迅速以原料药形式进入到大健康、医美等领域。

海正公司,一直深耕于发酵领域和生物制造领域,现已成功从生物制造技术平台升级为合成生物学平台。2024年12月28日,海正药业宣布海正药业将投入超1.7亿元的总投资,建成先进的专业化合成生物学产品柔性生产线。

五是,通过更轻量的运作做生物创新。

博锐生物是海正药业孵化的生物创新药企,聚焦免疫领域,具有20+主要在研产品,其中10+已进入临床和7个已商业化上市。从已上市产品品种来看,既有大单品的生物类似药,帮助快速打开自免、肿瘤的生物药市场,后续或可为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上市放量打下基础。

一切布局,似乎正在陆续开花结果的阶段。(CM10医药研究中心 尧今)


参考资料:

1.西部证券《海正药业 首次覆盖报告:资产重估、困境反转,盈利能力稳步提升》

2.德邦证券《海正药业-经营效率+盈利能力持续改善,老牌药企焕发新机》

本文来源:财经报道网

- THE END -

配资导航

2月10日00:54

最后修改:2025年2月10日
0

非特殊说明,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。

共有 0 条评论

您必须 后可评论